日前,由浙江省三建建設集團承建的南宋博物院(一期)德壽宮遺址保護展示工程EPC工程通過竣工驗收,即將正式開館。
杭州是如何復原南宋建筑的風貌,充分挖掘展示宋韻文化價值內涵?該項目負責人梁紹春說:“我們主要從遺址展陳、建筑復原和數字展示三方面開展工作,在保證遺址本體和文物安全的前提下,盡可能全面性地展示德壽宮遺址。”
該項目用地面積21367平方米,總建設面積12321平方米,由5個低層單體、宮墻、圍墻組成。這座皇家宮殿建筑將以德壽宮遺址博物院的身份精彩亮相,立體展示以宋韻文化為主的歷史建筑群落。
據悉,這是全省首次大面積展示南宋時期地下露明遺址,首次大規模數字化復原展示遺址,首次大面積開展南方地區潮濕土遺址保護,首次原汁原味復原南宋宮廷建筑,首次全面展示南宋歷史文化及社會風貌。
匠人之心展現宋韻文化
宋孝宗曾用“山光水色無盡時,千巖萬壑藏云煙”描述南宋時期德壽宮的宏大景象。今復建之后的德壽宮,是杭州傳承宋韻文化的重要場所。
梁紹春說,建筑復原延續了“南宮北苑”格局。其中,中區宮殿主殿遺址是德壽宮遺址最具可看性的宮殿,其主殿開間達29米,是目前杭州城內發掘面積最大、規制等級最高的皇家宮殿建筑。
重華殿門口一根根粗壯的木柱令人震撼,主體結構全部采用柚木,用榫卯結構搭建而成,不使用一根釘子卻堅固無比。“非洲柚木紋理細膩,質地堅硬,耐久性、穩定性都比較好,而且古色古香的色澤能較好展現宋韻之美。”梁紹春說,該工程集合了全國各地20多位有經驗的木匠師傅,再以欄桿上的望柱頭圖案為例,在考古文物的基礎上進行復原設計,并比對各種文獻資料,一個小圖案,往往需要經過10多輪的反復修改才能定稿。
在中區,梁紹春指著遺址上的灰白色大石塊說:“這叫磉墩,就是柱礎下的地基,上面的木頭柱子早已腐爛,這里對上去就是二層重華殿門口的大柱子的,一會可以上去看看,我們在同一位置復原了剛剛看到的那幾根粗壯的柱子。”
以南宋有名的香糕磚為例,一片香糕磚的復原,有多不容易呢?
第一步,得有設計稿,再根據定稿,進行樣胚制樣。“我們很幸運,德壽宮遺址里,就發掘出完整的十字拼花香糕磚路面。怎么砌的?也看得清楚。”基于此,施工方經過反復比對,終于在河南找到一家企業,打磨出了這批香糕磚,“這種磚比普通的磚要沉,硬度強,敲起來清脆些。”項目技術負責人朱永說。
有著浙江工匠、“浙江最美建設人”稱號的砌筑工聶伍軍成為了德壽宮的砌磚指導。聶伍軍“一心一意專一行”,他入行30年,從搬運磚塊水泥手工拌砂漿到砌筑,手上的血泡長了破,破了長,最后成了一層厚厚的老繭,在現場仍如第一次拿起砌刀,一絲不茍,心生敬畏。“古代的匠人用了巧妙的排列法排出了十字拼花圖案。有多花費功夫呢?以西區遺址走廊上的那小片香糕磚路為例,我們兩個人砌了近五天,恰好與遺址的區域形成對比,精巧又漂亮。”聶伍軍說。
香糕磚僅僅是冰山一角。其中,宮殿屋頂的脊飾瓦件都有好多種形態:正吻、垂獸、戧獸、走獸和套獸;斗拱、柱礎石、格子窗以及包含吻獸特色的屋面等。“每一樣都沒有現成的,都是如同香糕磚一樣,一樣一樣去‘磨合’出來的。”梁紹春說。
攻堅克難打造傳世精品
德壽宮項目部圍繞目標任務,堅持問題導向,搶抓工期,細化工作方案,圍繞工程建設關鍵節點推進項目施工。項目部管理人員和建筑工人放棄了兩個春節的假期,爭分奪秒,奮戰不息,本著“與時間賽跑、與天氣抗爭、與病毒較量、與溫暖同行”決心,嚴格遵守各級各項疫情防控要求,以釘釘子的精神有力有序推進項目建設。
項目工期緊,各項工序不得不并聯施工,建設高峰有14個分部分項工程,12家參建單位600多名工人在同時開展交叉施工,項目部發揮EPC總承包的統籌引領作用,加強EPC聯合體的協同配合力度,互相創造施工條件,科學高效開展建設。每日召開“日清日結”項目推進會,當晚9點工作群“發單”,第二天循環認領下一個工作任務,截至目前已召開240余次推進會,真正做到“問題不過夜、當日事當日閉”。
要對兩處近4600平方米,符合露明條件的遺址開展施工,這對施工方來說是一項全新的挑戰。
“文物保護,人人有責,安全生產,重于泰山;地下是文物,大家要小心……”工地整個建設過程中,只要一走進大門,就能聽到喇叭聲。“腳下都是文化遺產,稍有不慎就會觸犯文保法。”梁紹春回憶,不同于普通地下室基坑開挖,德壽宮項目在開挖時遺址大約有2米的回填土,由于涉及文物保護,不能使用大型機械來操作,必須先用小型機械挖一部分,余下1米左右的覆蓋土全靠工人一抖一抖的挖出來,這些共計4300方的土再由工人一肩一肩的挑出來。
開挖中,施工人員不僅要時時重點監測遺址本體,確保其不被水泡、不受侵蝕、保持穩定。項目質量員俞天佑說:“在這里,我們都是身兼數職,除了施工人員的身份也是一個經過培訓的文物保護專員。”
“項目部始終把文物保護放首位,將遺址展陳和建設復原完美融合。”作為項目經理,梁紹春對待文物尤其小心翼翼。文保部門要求,在挖掘至離文物遺址80厘米時,不僅要降低挖掘速度,還要設專人在一旁監督挖機動態,實時保護文物遺址安全。項目部全體管理人員牢筑文物安全保護意識,對涉及文物位置的作業活動嚴控一動作、一評估、一方案“三不缺”。
梁紹春說,很多新工藝新技術在德壽宮項目的建設中得到了應用。例如,“重華宮”項目在結構設計上創新運用一層鋼結構、二層木結構,為主體建筑多元化展示打下基礎;項目還運用了保護棚罩全空氣風冷熱泵通風系統、蓄水保護等新工藝新技術,力求達到遺址保護的精準控制,讓遺址經得起施工的考驗,實現遺址保護和展示利用的雙贏。
“TAD止水帷幕”突破地下遺址保護難題
杭州地下水位高、地下水含鹽量高,氣候潮濕多雨,這種地質和氣候條件對遺址的保存非常不利。德壽宮項目所在地塊同樣面臨著杭州特有的地質影響,“止水”成了項目施工過程中必須突破的一大難題。
施工方和設計方經過反復科學實驗和對比分析,最終采取一系列國內先進的綜合措施和工程技術手段。針對近4600平方米的遺址露明展示,充分考慮地下水、微生物、紫外線等不利條件和因素,綜合采用了TAD止水帷幕、蓄水保護、“黑房子+全空氣風冷熱泵通風系統”等國內領先的技術工藝,力圖達到遺址保存環境的精準控制。
值得一提的是,TAD止水帷幕技術首次應用于德壽宮項目,確保地下水位處于可控狀態,終于,在文物保護和展示利用之間找到了平衡。
在施工過程中,遺址項目四周采用厚墻體阻擋地下水滲入,綜合采用TAD止水帷幕技術來確保廳盆內地下水位處于可控狀態。TAD工法,也稱為“渠式切割裝配式地下連續墻施工法”,是一種在止水防滲墻施工過程中插入混凝土預制板材的工法,采用此技術形成的鋼筋混凝土地下連續墻集擋土與截水功能于一體,可以有效保護遺址。
“簡單來說,會先在遺址上設置一層保護棚罩,來有效隔離遺址本體跟外界環境。在遺址外圍,采用TAD止水帷幕來隔絕地下水。同時,采用全空氣風冷熱泵通風系統、蓄水保護等新工藝、新技術,精準控制遺址保存環境,實現文物保護和展示利用的雙贏。”朱永說。
“數字化復原展陳就是對考古解讀的一次反推演,用數字化的手段將考古發掘、探索的過程演繹出來,讓觀展者知道,遺址會說話。”朱永說。項目通過實景引導、AI講解、虛擬文物展示等數字化復原技術引入全景漫游展廳,讓參觀者“沉浸式”感受德壽宮前世今生。
以重華殿正殿遺址所在之處為例,觀眾能在中區遺址的設計動線上看到,三塊巨型幕布將遺址北、東、西三面包圍住,通過視覺融合技術四面成像,復原影像和宮廷生活可以以裸眼效果帶給觀眾身臨其境的感覺,參觀者可了解德壽宮三期遺址變遷及建筑營造制度,俯瞰臨安繁華,體驗南宋皇家禮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