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宗曾用“山光水色無盡時,千巖萬壑藏云煙”描述南宋時期德壽宮的宏大景象。
杭州是如何復原南宋建筑的風貌,充分挖掘展示宋韻文化價值內涵?浙江三建品牌項目經理梁紹春是該項目負責人,他笑著說:“我們主要從遺址展陳、建筑復原和數字展示三方面開展工作,在保證遺址本體和文物安全的前提下,盡可能全面性地展示德壽宮遺址。”
梁紹春說,建筑復原延續了“南宮北苑”格局。其中,中區宮殿主殿遺址是德壽宮遺址最具可看性的宮殿,其主殿開間達29米,是目前杭州城內發掘面積最大、規制等級最高的皇家宮殿建筑。
重華殿門口一根根粗壯的木柱令人震撼,主體結構全部采用柚木,用榫卯結構搭建而成,不使用一根釘子卻堅固無比。“非洲柚木紋理細膩,質地堅硬,耐久性、穩定性都比較好,而且古色古香的色澤能較好展現宋韻之美。”梁紹春說,為此還集合了全國各地20多位有經驗的木匠師傅,再以欄桿上的望柱頭圖案為例,在考古文物的基礎上進行復原設計,并比對各種文獻資料,一個小圖案,往往需要經過10多輪的反復修改才能定稿。
在中區梁紹春指著遺址上的灰白色大石塊說,“這叫磉墩,就是柱礎下的地基,上面的木頭柱子早已腐爛,這里對上去就是二層重華殿門口的大柱子的,一會可以上去看看,我們在同一位置復原了剛剛看到的那幾根粗壯的柱子。”
以南宋有名的香糕磚為例,一片香糕磚的復原,有多不容易呢?第一步,得有設計稿,再根據定稿,進行樣胚制樣。“我們很幸運,德壽宮遺址里,就發掘出完整的十字拼花香糕磚路面。怎么砌的?也看得清楚。”基于此,施工方經過反復比對,終于在河南找到一家企業,打磨出了這批香糕磚,“這種磚比普通的磚要沉,硬度強,敲起來清脆些。”項目技術負責人朱永說。
有著浙江工匠、浙江最美建設人稱號的浙江三建砌筑工聶伍軍成為了德壽宮的砌磚指導。聶伍軍“一心一意專一行”,他入行30年,從搬運磚塊水泥手工拌砂漿到砌筑,手上的血泡長了破,破了長,最后成了一層厚厚的老繭,在現場仍如第一次拿起砌刀,一絲不茍,心生敬畏。“古代的匠人用了巧妙的排列法排出了十字拼花圖案。有多花費功夫呢?以西區遺址走廊上的那小片香糕磚路為例,我們兩個人砌了近五天,恰好與遺址的區域形成對比,精巧又漂亮。”聶伍軍說。
香糕磚僅僅是冰山一角。在現場,我們看到宮殿屋頂的脊飾瓦件都有好多種形態:正吻、垂獸、戧獸、走獸和套獸;斗拱、柱礎石、格子窗以及包含吻獸特色的屋面等。“每一樣都沒有現成的,都是如同香糕磚一樣,一樣一樣去‘磨合’出來的。”梁紹春說。
德壽宮項目部圍繞目標任務,堅持問題導向,搶抓工期,細化工作方案,圍繞工程建設關鍵節點推進項目施工。項目部管理人員和建筑工人放棄了兩個春節的假期,爭分奪秒,奮戰不息,本著“與時間賽跑、與天氣抗爭、與病毒較量、與溫暖同行”決心,嚴格遵守各級各項疫情防控要求,以釘釘子的精神有力有序推進項目建設。
項目工期緊,各項工序不得不并聯施工,建設高峰有14個分部分項工程,12家參建單位600多名工人在同時開展交叉施工,項目部發揮EPC總承包的統籌引領作用,加強EPC聯合體的協同配合力度,互相創造施工條件,科學高效開展建設。每日召開“日清日結”項目推進會,當晚9點工作群“發單”,第二天循環認領下一個工作任務,截止目前已召開240余次推進會,真正做到“問題不過夜、當日事當日閉”。
要對兩處近4600余平方米,符合露明條件的遺址開展施工,這對施工方來說是一項全新的挑戰。
“文物保護,人人有責,安全生產,重于泰山;地下是文物,大家要小心……”工地整個建設過程中,只要一走進大門,就能聽到喇叭聲。“腳下都是文化遺產,稍有不慎就會觸犯文保法。”梁紹春回憶,不同于普通地下室基坑開挖,德壽宮項目在開挖時遺址大約有2米的回填土,由于涉及文物保護,不能使用大型機械來操作,必須先用小型機械挖一部分,余下1米左右的覆蓋土全靠工人一抖一抖的挖出來,這些共計4300方的土再由工人一肩一肩的挑出來。
開挖中,施工人員不僅要時時重點監測遺址本體,確保其不被水泡、不受侵蝕、保持穩定。項目質量員俞天佑說,“在這里,我們都是身兼數職,除了施工人員的身份也是一個經過培訓的文物保護專員。”
“項目部始終把文物保護放首位,將遺址展陳和建設復原完美融合。”作為項目經理,梁紹春對待文物尤其小心翼翼。文保部門要求,在挖掘至離文物遺址80厘米時,不僅要降低挖掘速度,還要設專人在一旁監督挖機動態,實時保護文物遺址安全。項目部全體管理人員牢筑文物安全保護意識,對涉及文物位置的作業活動嚴控一動作、一評估、一方案“三不缺”。
梁紹春說,很多新工藝新技術在德壽宮項目的建設中得到了應用。
例如,“重華宮”項目在結構設計上創新運用一層鋼結構、二層木結構,為主體建筑多元化展示打下基礎;項目還運用了保護棚罩全空氣風冷熱泵通風系統、蓄水保護等新工藝新技術,力求達到遺址保護的精準控制,讓遺址經得起施工的考驗,實現遺址保護和展示利用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