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南宋博物院(一期)德壽宮遺址通過竣工驗收正式開館。據悉,該項目用地面積21367平方米,總建設面積12321平方米,由5個低層單體、宮墻、圍墻組成,立體展示了以宋韻文化為主的歷史建筑群落。
據了解,南宋博物院(一期)德壽宮遺址是浙江省首次大面積展示南宋時期地下露明遺址;首次大規模數字化復原展示遺址;首次大面積開展南方地區潮濕土遺址保護;首次原汁原味復原南宋宮廷建筑;首次全面展示南宋歷史文化及社會風貌。
宋孝宗曾用“山光水色無盡時,千巖萬壑藏云煙”描述南宋時期德壽宮的宏大景象。復建之后的德壽宮是杭州傳承宋韻文化的重要場所。杭州是如何復原南宋建筑的風貌,充分挖掘展示宋韻文化價值內涵?浙江三建品牌項目經理梁紹春介紹:“我們主要從遺址展陳、建筑復原和數字展示三方面開展工作,在保證遺址本體和文物安全的前提下,盡可能全面性地展示德壽宮遺址。”
據了解,建筑復原延續了“南宮北苑”格局。其中,中區宮殿主殿遺址是德壽宮遺址最具可看性的宮殿,其主殿開間達29米,是目前杭州城內發掘面積最大、規制等級最高的皇家宮殿建筑。重華殿主體結構全部采用柚木,用榫卯結構搭建而成,不使用一根釘子卻堅固無比。為此集合了全國各地20多位有經驗的木匠師傅,再以欄桿上的望柱頭圖案為例,在考古文物的基礎上進行復原設計,并比對各種文獻資料,反復修改定稿。
宮殿屋頂的脊飾瓦件也有好多種形態:正吻、垂獸、戧獸、走獸和套獸;斗拱、柱礎石、格子窗以及包含吻獸特色的屋面等。
另外,杭州地下水位高、地下水含鹽量高,氣候潮濕且多雨,這種地質和氣候條件對遺址的保存不利。“止水”成了德壽宮項目施工過程中必須突破的一大難題。于是,TAD止水帷幕技術被應用于項目,確保地下水位處于可控狀態,在文物保護和展示利用之間找到了平衡。TAD工法,也稱為“渠式切割裝配式地下連續墻施工法”,是一種在止水防滲墻施工過程中插入混凝土預制板材的工法,采用此技術形成的鋼筋混凝土地下連續墻集擋土與截水功能于一體,可以有效保護遺址。
“簡單來說,會先在遺址上設置一層保護棚罩,來有效隔離遺址本體跟外界環境。在遺址外圍,采用TAD止水帷幕來隔絕地下水。同時,采用全空氣風冷熱泵通風系統、蓄水保護等新工藝、新技術,精準控制遺址保存環境,實現文物保護和展示利用的雙贏。”項目技術負責人朱永說。
數字化技術也被充分運用到項目中,讓觀展者知道“遺址會說話”。項目通過實景引導、AI講解、虛擬文物展示等數字化復原技術引入全景漫游展廳,讓參觀者“沉浸式”感受德壽宮前世今生。以重華殿正殿遺址所在之處為例,觀眾能在中區遺址的設計動線上看到,三塊巨型幕布將遺址北、東、西三面包圍住,通過視覺融合技術四面成像,復原影像和宮廷生活可以以裸眼效果帶給觀眾身臨其境的感覺,參觀者可了解德壽宮三期遺址變遷及建筑營造制度,俯瞰臨安繁華,體驗南宋皇家禮儀等。